現代科技條件下中醫藥學術發展的反思與展望
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教授 吳勉華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寶藏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數千年來,中國人通過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積累了豐富的與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知識,并逐步形成了與此相適應的醫藥體系——中醫藥學。它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對整個人類健康事業發揮了和正在發揮著積極作用。它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土壤中,體現出中華民族文化的氣質、品格和特征。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西醫藥學與西方科學技術一道傳入中國,不僅改變了數千年中醫藥獨家經營的狀況,而且對中醫藥學術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面對現代科技大潮的沖擊和現代醫學的挑戰,中醫藥學術該如何應對?我們認為,對中醫藥學術這一重大問題的思考與回答,必須汲取近百年來中醫藥學術發展的歷史經驗與教訓,必須充分遵循中醫藥學術自身發展的規律,必須堅持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
一、現代科技對中醫藥學術發展的影響
, http://www.nyjnhbj.com
1.現代科技進步促進了中醫病因病機學理論的發展
在中醫藥學外邪致病理論的發展上,現代科學技術研究表明,所謂的外邪主要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支原體等病原微生物以及中毒、中暑等理化因素,并且伴隨現代科技發展而來的環境污染、核輻射、大氣變暖、生態失調等負面影響,已經或正在成為新的致病因素,推動著中醫外邪致病學說的發展。在中醫藥學的七情致病學說方面,現代科學技術研究發現,情志的異常變化可以導致神經、體液的異常以及內分泌紊亂和免疫功能的低下,從而科學地揭示了情志致病的理論。近年來,現代時間生物學、氣象學、大氣物理學、地理學的發展已提出了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氣候的人群患病有不同的規律性,堪稱是對中醫五運六氣學說的發展,并將進一步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現代科學技術推動了中醫診斷學的進步
正確的診斷是臨床有效治療的前提。傳統的中醫診斷手段望、聞、問、切有著整體地、客觀地、辨證地反映疾病整個過程且無損傷性的優點,但有診斷模糊性的缺點,F代診斷手段如CT、核磁共振、熱象圖等有著清晰、精確的優點,但存在著偏重局部、微觀、形態的分析,而且有的還有一定的損傷性。為此,建國以來,廣大中醫工作者按照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診斷學的基本原理,結合現代科學技術,開拓了微觀辨證學,從而使傳統的宏觀唯象辨證進展到與實驗研究及微觀、微量、超微結構檢測、觀察等高新技術相結合的水平,促進中醫診斷學實現宏觀與微觀的辨證統一。
, http://www.nyjnhbj.com
3.現代科學技術豐富和發展了中藥理論及臨床運用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豐富了中藥理論與臨床運用,出現了中醫經穴磁療、中藥離子導入等先進的治療方法。近年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和方法探討中藥防治疾病的機理,取得了重要成果,建立了頗具時代氣息的新學科——中藥藥理學,從而為臨床用藥提供了合理依據,為中藥新藥開發研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與此同時,數學、統計學、信息等現代科學方法的引入,促進了中藥質量控制、炮制機理及作用機理的研究,為中藥研究由經驗走向科學提供了依據,中藥材的綜合評價、中藥質量標準規范、中藥研究的多因素復雜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
二、現代科技對中醫藥學術發展影響的理性反思
通過對近百年來中醫藥學術發展的歷史考察,我們不難發現:一方面,現代科技方法的運用提高了現代科學對中醫理論的認識,豐富了中醫臨床手段,為中醫藥學術進一步發展搭建了現代科技平臺;另一方面,隨著現代科技應用的日益深入,中醫藥學術深層次的矛盾與問題不斷凸現出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http://www.nyjnhbj.com
1.唯科學主義肢解了中醫藥學術本體
中醫藥學是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總結和發展起來的,用于預防、診治疾病、增進健康的一門傳統科學技術,屬于科學文化的范疇。中醫藥學產生于古代,孕育于傳統文化土壤,一直沒有從自然哲學母體中分化和獨立出來,從而帶有濃厚的思辨色彩和傳統文化烙印,中醫藥學術帶有鮮明的人文文化屬性。中醫藥學是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結合體,單純將中醫定位于自然科學或者人文科學,均不能夠真正揭示中醫藥的學術本質。但20世紀以來,以現代科學為最高的和惟一的價值標準的唯科學主義誤讀和簡化了傳統中醫理論和實踐這個復雜“文本”的豐富內涵:一方面,中醫藥學術中源遠流長的人文文化被當作反科學的封建糟粕而被冷落和批判;另一種方面,在中醫現代化研究過程中,把本屬人文文化的內容當作科學文化的內容去研究,用現代科學的標準來衡量和要求中醫,而沒有充分考慮到中醫人文文化的特點,從而喪失中醫藥的學術主體性。
2.以西醫藥研究方法研究中藥會導致中藥異化
, http://www.nyjnhbj.com
近百年來中藥現代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可總結為五種:一是分離、提取有效成分,發展為化學藥物;二是把中藥當作植物藥,套用西藥的研究思路與方法;三是利用西醫“病”的研究模型篩選研制有效中藥及中藥復方;四是套用現代最新科技方法(包括基因研究方法)按西醫藥對“病”的認識篩選中藥及其提取物、有效部分、成分;五是利用西醫藥對疾病的認識,聯系、分析中醫藥在治療上應用的對該病有效的方、藥,尋找有效的治療藥物。這種西醫藥式中藥研究方法,可以說已背離了中藥的根本,導致中藥的西化與異化。所謂中藥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使用的天然植物、礦物、動物藥才能稱之謂中藥。為此,盡管近百年來中醫藥科技有了長足進步,在疑難重大疾病的治療以及新藥的創制上有許多重大突破,但把西醫藥理論與方法作為研究中藥的惟一理論與方法,從而使中醫藥學術脫離了發展的原軌,背離中醫藥學的本質特征,也使得中醫藥學術研究陷入了困頓。
為此,展望中醫藥學術的前景,必須從中醫藥學的本質特征入手,依據中醫藥學術的發展規律,依靠多學科的支撐,走中醫藥學術發展的自己的路。
, 百拇醫藥
三、現代科技指導下中醫藥學術的發展展望
通過對近百年中醫藥學術發展的反思,“中醫藥現代化”必須基于一個基本事實:中醫藥學的學術思想與學術體系,是圍繞臨床現象、借助于一切可以利用的認知手段構建的非線性的說理工具,來自于臨床,回歸于臨床。因此,推進中醫藥學術發展的切入點只能是臨床,也必須是臨床。
1.關注中醫藥臨床診療體系
與現代醫學不同,圍繞臨床現象構建的中醫藥學理論體系,基礎理論與臨床技術運用沒有截然的學科界限,它們之間的聯系很難割裂開來,基礎理論根植于臨床實踐,又反過來指導臨床實踐。
傳統中醫的診斷,更多表現了中醫師個人的學術積淀與臨床感悟。如何圍繞臨床現象,實現四診信息的規范化、客觀化采集,建立相關的四診信息規范標準,借助于如前所述的各種現代科技信息采集手段,參考生命信息表征的關聯方法,推進中醫診斷標準、診斷理論的創新發展,是中醫診療體系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 http://www.nyjnhbj.com
但是,近代研究中,中醫藥學綜合的技術體系在主流醫學的影響下,越來越被分割為互不聯系的單一技術與手段,離開了整體性的思維特征與個性化診療的學術特點,不斷受到“唯科學主義”的抨擊與責難。為此,我們認為,從規范中醫診療方法、再建中醫診療標準、恢復綜合運用自然療法等方面入手,再建中醫藥學綜合技術體系,是推進中醫藥學發展的基礎工程。
2.建立中醫臨床療效的評價體系
中醫臨床療效存在的客觀性是中醫藥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但近百年以來,人們多習慣于沿用西醫的指標體系來衡量中醫中藥的療效,這不僅排擠了中醫藥學對個體生存質量的高度關注,也背離了醫學科學的人文傳統。既然中醫藥學是根據自身的理論體系來辨證診斷和辨證施治,那么也應該通過運用中醫語言來評價其療效。
這一療效標準既能涵蓋現代醫學的病理變化,更能體現中醫藥學生命之“象”的健康轉歸。建立中醫語言表征的療效評價標準,不僅可以對患者的病情有一個客觀了解,同時又可以使中醫的療效評價建立在客觀和定量的基礎上,更便于中醫藥走上國際。
, http://www.nyjnhbj.com
3.推進中醫理論的創新
中醫診療體系與中醫臨床療效標準體系需要立足于臨床,同樣,中醫理論創新也要來源于臨床。從《黃帝內經》以來,《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說”無一不是隨著臨床實踐的發展、疾病譜的變化,當原先的醫學認識不足以指導臨床診療活動時,新的學說與理論也便隨著臨床診療的需求而產生。
當代人類生活方式的變化,導致了疾病譜的不斷變化,為中醫藥學的發展與圍繞臨床變化創新中醫理論,預留了空間;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中醫理論的創新提供了可資運用的理論與技術;中醫理論創新是當代中醫藥學人的歷史使命。為此,推動中醫理論創新的原點,應回歸中醫臨床。我們應遵循認識論的認知規律,集中力量,針對西醫學不能解決或存在明顯不足的領域,以中醫臨床為基礎,從臨床——臨床經驗——臨床理論——反復驗證于臨床——歸納為中醫理論。
4.確立中醫藥學在未來健康事業中的地位
, 百拇醫藥
醫藥學的發展最終目的是為了人類的健康。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WHO積極倡導防治疾病的三個“三分之一”戰略,即人類三分之一的疾病通過預防保健可以預防;三分之一疾病通過早期發現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三分之一疾病通過信息有效溝通能夠提高診療效果。在人類的進化史中,與非健康的因素與狀態爭斗,是醫藥學的宿命。不管線性科學如何將生命的本質“還原”為不斷可分的物質形態,生命過程中整體的、綜合的、社會影響下的物質運動變化,并不能完全真實地被實驗室模擬,不斷變化的人類疾病譜,也昭示著“唯科學主義”的被動與無奈,折射出中醫藥學思想方法的科學內涵;诖,WHO的三個“三分之一”戰略愈發顯示出對醫藥學的指導意義。
在三個“三分之一戰略”中,中醫藥學的地位將日趨凸顯。中醫預防醫學的思想與方法在社區衛生保健中日益受到關注與重視;人口老齡化社會和亞健康現象的日益突出,為中醫藥學提供了新研究領域;中醫臨床實踐中展示的強烈的人文關懷,客觀上通過信息溝通對提高臨床療效有著重要的作用;中醫學在當代若干重大、疑難疾病診治中仍然體現出不可或缺的傳統技術支撐;與中醫藥健康理論、養生知識關聯的新興產業的高速發展,為中醫藥學具有自然療法屬性的康復理論與技術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在未來健康事業中,中醫藥學的地位不容忽視。
綜上所述,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不斷加深中醫藥學對自身理論體系認識深化的同時,導引中醫藥學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但是,現代科學理論與方法不是研究中醫藥的惟一理論與方法。中醫藥學術的發展,必須從中醫藥學的本質特征入手,依據中醫藥學術的發展規律,圍繞臨床現象,依靠多學科的支撐,走中醫藥學術發展的自己的路。, 百拇醫藥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寶藏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數千年來,中國人通過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積累了豐富的與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知識,并逐步形成了與此相適應的醫藥體系——中醫藥學。它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對整個人類健康事業發揮了和正在發揮著積極作用。它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土壤中,體現出中華民族文化的氣質、品格和特征。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西醫藥學與西方科學技術一道傳入中國,不僅改變了數千年中醫藥獨家經營的狀況,而且對中醫藥學術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面對現代科技大潮的沖擊和現代醫學的挑戰,中醫藥學術該如何應對?我們認為,對中醫藥學術這一重大問題的思考與回答,必須汲取近百年來中醫藥學術發展的歷史經驗與教訓,必須充分遵循中醫藥學術自身發展的規律,必須堅持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
一、現代科技對中醫藥學術發展的影響
, http://www.nyjnhbj.com
1.現代科技進步促進了中醫病因病機學理論的發展
在中醫藥學外邪致病理論的發展上,現代科學技術研究表明,所謂的外邪主要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支原體等病原微生物以及中毒、中暑等理化因素,并且伴隨現代科技發展而來的環境污染、核輻射、大氣變暖、生態失調等負面影響,已經或正在成為新的致病因素,推動著中醫外邪致病學說的發展。在中醫藥學的七情致病學說方面,現代科學技術研究發現,情志的異常變化可以導致神經、體液的異常以及內分泌紊亂和免疫功能的低下,從而科學地揭示了情志致病的理論。近年來,現代時間生物學、氣象學、大氣物理學、地理學的發展已提出了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氣候的人群患病有不同的規律性,堪稱是對中醫五運六氣學說的發展,并將進一步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現代科學技術推動了中醫診斷學的進步
正確的診斷是臨床有效治療的前提。傳統的中醫診斷手段望、聞、問、切有著整體地、客觀地、辨證地反映疾病整個過程且無損傷性的優點,但有診斷模糊性的缺點,F代診斷手段如CT、核磁共振、熱象圖等有著清晰、精確的優點,但存在著偏重局部、微觀、形態的分析,而且有的還有一定的損傷性。為此,建國以來,廣大中醫工作者按照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診斷學的基本原理,結合現代科學技術,開拓了微觀辨證學,從而使傳統的宏觀唯象辨證進展到與實驗研究及微觀、微量、超微結構檢測、觀察等高新技術相結合的水平,促進中醫診斷學實現宏觀與微觀的辨證統一。
, http://www.nyjnhbj.com
3.現代科學技術豐富和發展了中藥理論及臨床運用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豐富了中藥理論與臨床運用,出現了中醫經穴磁療、中藥離子導入等先進的治療方法。近年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和方法探討中藥防治疾病的機理,取得了重要成果,建立了頗具時代氣息的新學科——中藥藥理學,從而為臨床用藥提供了合理依據,為中藥新藥開發研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與此同時,數學、統計學、信息等現代科學方法的引入,促進了中藥質量控制、炮制機理及作用機理的研究,為中藥研究由經驗走向科學提供了依據,中藥材的綜合評價、中藥質量標準規范、中藥研究的多因素復雜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
二、現代科技對中醫藥學術發展影響的理性反思
通過對近百年來中醫藥學術發展的歷史考察,我們不難發現:一方面,現代科技方法的運用提高了現代科學對中醫理論的認識,豐富了中醫臨床手段,為中醫藥學術進一步發展搭建了現代科技平臺;另一方面,隨著現代科技應用的日益深入,中醫藥學術深層次的矛盾與問題不斷凸現出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http://www.nyjnhbj.com
1.唯科學主義肢解了中醫藥學術本體
中醫藥學是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總結和發展起來的,用于預防、診治疾病、增進健康的一門傳統科學技術,屬于科學文化的范疇。中醫藥學產生于古代,孕育于傳統文化土壤,一直沒有從自然哲學母體中分化和獨立出來,從而帶有濃厚的思辨色彩和傳統文化烙印,中醫藥學術帶有鮮明的人文文化屬性。中醫藥學是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結合體,單純將中醫定位于自然科學或者人文科學,均不能夠真正揭示中醫藥的學術本質。但20世紀以來,以現代科學為最高的和惟一的價值標準的唯科學主義誤讀和簡化了傳統中醫理論和實踐這個復雜“文本”的豐富內涵:一方面,中醫藥學術中源遠流長的人文文化被當作反科學的封建糟粕而被冷落和批判;另一種方面,在中醫現代化研究過程中,把本屬人文文化的內容當作科學文化的內容去研究,用現代科學的標準來衡量和要求中醫,而沒有充分考慮到中醫人文文化的特點,從而喪失中醫藥的學術主體性。
2.以西醫藥研究方法研究中藥會導致中藥異化
, http://www.nyjnhbj.com
近百年來中藥現代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可總結為五種:一是分離、提取有效成分,發展為化學藥物;二是把中藥當作植物藥,套用西藥的研究思路與方法;三是利用西醫“病”的研究模型篩選研制有效中藥及中藥復方;四是套用現代最新科技方法(包括基因研究方法)按西醫藥對“病”的認識篩選中藥及其提取物、有效部分、成分;五是利用西醫藥對疾病的認識,聯系、分析中醫藥在治療上應用的對該病有效的方、藥,尋找有效的治療藥物。這種西醫藥式中藥研究方法,可以說已背離了中藥的根本,導致中藥的西化與異化。所謂中藥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使用的天然植物、礦物、動物藥才能稱之謂中藥。為此,盡管近百年來中醫藥科技有了長足進步,在疑難重大疾病的治療以及新藥的創制上有許多重大突破,但把西醫藥理論與方法作為研究中藥的惟一理論與方法,從而使中醫藥學術脫離了發展的原軌,背離中醫藥學的本質特征,也使得中醫藥學術研究陷入了困頓。
為此,展望中醫藥學術的前景,必須從中醫藥學的本質特征入手,依據中醫藥學術的發展規律,依靠多學科的支撐,走中醫藥學術發展的自己的路。
, 百拇醫藥
三、現代科技指導下中醫藥學術的發展展望
通過對近百年中醫藥學術發展的反思,“中醫藥現代化”必須基于一個基本事實:中醫藥學的學術思想與學術體系,是圍繞臨床現象、借助于一切可以利用的認知手段構建的非線性的說理工具,來自于臨床,回歸于臨床。因此,推進中醫藥學術發展的切入點只能是臨床,也必須是臨床。
1.關注中醫藥臨床診療體系
與現代醫學不同,圍繞臨床現象構建的中醫藥學理論體系,基礎理論與臨床技術運用沒有截然的學科界限,它們之間的聯系很難割裂開來,基礎理論根植于臨床實踐,又反過來指導臨床實踐。
傳統中醫的診斷,更多表現了中醫師個人的學術積淀與臨床感悟。如何圍繞臨床現象,實現四診信息的規范化、客觀化采集,建立相關的四診信息規范標準,借助于如前所述的各種現代科技信息采集手段,參考生命信息表征的關聯方法,推進中醫診斷標準、診斷理論的創新發展,是中醫診療體系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 http://www.nyjnhbj.com
但是,近代研究中,中醫藥學綜合的技術體系在主流醫學的影響下,越來越被分割為互不聯系的單一技術與手段,離開了整體性的思維特征與個性化診療的學術特點,不斷受到“唯科學主義”的抨擊與責難。為此,我們認為,從規范中醫診療方法、再建中醫診療標準、恢復綜合運用自然療法等方面入手,再建中醫藥學綜合技術體系,是推進中醫藥學發展的基礎工程。
2.建立中醫臨床療效的評價體系
中醫臨床療效存在的客觀性是中醫藥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但近百年以來,人們多習慣于沿用西醫的指標體系來衡量中醫中藥的療效,這不僅排擠了中醫藥學對個體生存質量的高度關注,也背離了醫學科學的人文傳統。既然中醫藥學是根據自身的理論體系來辨證診斷和辨證施治,那么也應該通過運用中醫語言來評價其療效。
這一療效標準既能涵蓋現代醫學的病理變化,更能體現中醫藥學生命之“象”的健康轉歸。建立中醫語言表征的療效評價標準,不僅可以對患者的病情有一個客觀了解,同時又可以使中醫的療效評價建立在客觀和定量的基礎上,更便于中醫藥走上國際。
, http://www.nyjnhbj.com
3.推進中醫理論的創新
中醫診療體系與中醫臨床療效標準體系需要立足于臨床,同樣,中醫理論創新也要來源于臨床。從《黃帝內經》以來,《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說”無一不是隨著臨床實踐的發展、疾病譜的變化,當原先的醫學認識不足以指導臨床診療活動時,新的學說與理論也便隨著臨床診療的需求而產生。
當代人類生活方式的變化,導致了疾病譜的不斷變化,為中醫藥學的發展與圍繞臨床變化創新中醫理論,預留了空間;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中醫理論的創新提供了可資運用的理論與技術;中醫理論創新是當代中醫藥學人的歷史使命。為此,推動中醫理論創新的原點,應回歸中醫臨床。我們應遵循認識論的認知規律,集中力量,針對西醫學不能解決或存在明顯不足的領域,以中醫臨床為基礎,從臨床——臨床經驗——臨床理論——反復驗證于臨床——歸納為中醫理論。
4.確立中醫藥學在未來健康事業中的地位
, 百拇醫藥
醫藥學的發展最終目的是為了人類的健康。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WHO積極倡導防治疾病的三個“三分之一”戰略,即人類三分之一的疾病通過預防保健可以預防;三分之一疾病通過早期發現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三分之一疾病通過信息有效溝通能夠提高診療效果。在人類的進化史中,與非健康的因素與狀態爭斗,是醫藥學的宿命。不管線性科學如何將生命的本質“還原”為不斷可分的物質形態,生命過程中整體的、綜合的、社會影響下的物質運動變化,并不能完全真實地被實驗室模擬,不斷變化的人類疾病譜,也昭示著“唯科學主義”的被動與無奈,折射出中醫藥學思想方法的科學內涵;诖,WHO的三個“三分之一”戰略愈發顯示出對醫藥學的指導意義。
在三個“三分之一戰略”中,中醫藥學的地位將日趨凸顯。中醫預防醫學的思想與方法在社區衛生保健中日益受到關注與重視;人口老齡化社會和亞健康現象的日益突出,為中醫藥學提供了新研究領域;中醫臨床實踐中展示的強烈的人文關懷,客觀上通過信息溝通對提高臨床療效有著重要的作用;中醫學在當代若干重大、疑難疾病診治中仍然體現出不可或缺的傳統技術支撐;與中醫藥健康理論、養生知識關聯的新興產業的高速發展,為中醫藥學具有自然療法屬性的康復理論與技術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在未來健康事業中,中醫藥學的地位不容忽視。
綜上所述,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不斷加深中醫藥學對自身理論體系認識深化的同時,導引中醫藥學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但是,現代科學理論與方法不是研究中醫藥的惟一理論與方法。中醫藥學術的發展,必須從中醫藥學的本質特征入手,依據中醫藥學術的發展規律,圍繞臨床現象,依靠多學科的支撐,走中醫藥學術發展的自己的路。, 百拇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