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粗守形,上守神”
粗上之分——技進乎道的兩種境界:粗工常常拘于局部、形跡、技術、器具,上工猶能關注整體、神機、戰略、靈悟,超越守形之粗,則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
形神之辨——形與神俱的整體恒動:形神同治、心身并調,形神理論為我們呈現出較為完備的醫學模式。
尋回元神——堅守中醫的原創思維:中醫的傳承也需要“上守神”、不離宗,切忌盲人摸象、貌合神離。
《內經》“先立針經”,以針道靈巧,樞機玄奧,得名《靈樞》。首卷首篇《九針十二原》開宗明義:“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睹其疾,惡知其原?”針之要道,精微難及。粗工重形質,只看到皮肉筋骨臟腑器官等形跡,局限于治療“人的病”;上工重氣化,注重尋察神機的異常,而能整體調和“病的人”。務必“守神”而刺,不可像粗工那樣止于“守形”。雖言用針之道,其實諸治皆然。啟發我們進一步繼承與發揚祖國醫學,真正領會中醫經典的精髓,更好地從事中醫藥臨床實踐,并拓展于養生治未病等領域。
, 百拇醫藥
粗上之分 技進乎道的兩種境界
“粗”者,粗淺,粗略,粗疏也。從看得著、摸得到的客觀存在等淺層次的認識上初步取得“形”的概念!吧稀闭,高也,形而上也。能透過千變萬化的現象,抽象概括出疾病發生發展的本質,在深層次的認識上達到高級水平。粗與上是相對而言。從“粗守形”到“上守神”,是由表探里、由淺入深、察近知遠、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認識過程。
考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九針要解》中“上守神”作“工守神”。粗與上,又是粗工與上工的對比。上工善于“隨變而調氣”。粗工往往昧于“同氣異形”“不知浮沉離合之道”!按质匦,上守神”與下文中的“粗守關,上守機”宜作互文看。關者,弓弩,機關,關竅,機巧,喻經穴、針具。機者,弩牙,扳機,樞要,關鍵,喻針法,時機。粗工常常拘于局部、形跡、技術、器具,上工猶能關注整體、神機、戰略、靈悟,境界上下立判。
形是基礎的、外在的、表象的、具體的、直觀的,“神”則是本質的、內在的、抽象的、隱含的。形是形而下的器,神是形而上的道。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夸飾》云:“神道難摹,精言不能追其極;形器易寫,壯辭可得喻其真!薄秲冉洝诽貏e強調神的作用:“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此謂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北緛砼K氣清靈,自當隨撥隨應。功不應、病不愈者,是因為嗜欲無窮,憂患不止,精神不進,志意不治,形弊血盡、精壞神去,即所謂“神不使也”。
, 百拇醫藥
九方皋相馬,妙在“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列子·說符》)。齊白石畫蝦,十年能得其形似,又十年能得其神似,幾十年始得其神。行醫莫不如此。超越了守形之粗,取法乎上,那么,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我們方能精益求精,止于至善。
形神之辨 形與神俱的整體恒動
《說文》:“形,象形也!薄靶巍钡谋玖x,當為容貌,引申為形體、形狀、聲音、表現!秲冉洝分械男,是指視之可見、觸之可及的臟腑經絡、氣血津液、五官九竅、四肢百骸!墩f文》:“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狈彩挛镒兓疇铍y以形容、言不能盡意者,即為“神”!吧窈跎,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云,故曰神!贬t者,意也。中醫需要直覺,貴有悟性。神就是能在無聲無臭無象之中,獨悟獨見獨明的高級智慧。臟氣法時、四氣調神,將人體之神融入到了天地之道的時空生化之中。
, 百拇醫藥 《內經》將腧穴稱作“節”“會”“原”“絡”“俞”“溪”“谷”等,形象地闡明了腧穴的特征,人體之神氣正是由此輸注、聚集、留止、游行、出入。例如“節”,“所言節者,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辈荒軐㈦蜓▋H僅看作皮肉筋骨局部的形質。守神即是守機、守氣!鹅`樞·小針解》曰:“上守機者,知守氣也!樢缘脷,密意守氣勿失也!笔厣癫拍苷莆罩鲃,抓住先機,才能治未病,真正做到守形。
道教“三神學說”論及“元神”(不神)、“識神”(思慮神)和“欲神”,中醫之“神”也體現出這三個不同的層次!霸瘛毕捣A受于天、自然虛靈;“識神”為后天移染、汩沒情識之中;“欲神”為食、色、性之類的欲念。后二者均可干擾、掩蓋、屏蔽“元神”。佛學所謂“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當近于“識神”“欲神”,而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則近于“元神”!端貑枴っ}要精微論篇》曰:“頭者,精明之府!崩顣r珍《本草綱目·二十四卷》“辛夷”條下提出:“腦為元神之府”,將元神引入中醫理論。張錫純進一步闡明:“宜用腦中之元神,不宜用心中之識神。蓋用識神則工夫落于后天,不能返虛入渾,實有著跡象之弊!(《醫學衷中參西錄·論醫士當用靜坐之功以悟哲學》)
, 百拇醫藥
小兒本以元神為主,識神為次,欲神極少。隨著環境之變,心理行為疾病呈增多趨勢。試舉案例:馮某,男,10歲,2015年4月20日初診。反復咳嗽半年,外院診為咳嗽變異型哮喘,予西藥抗生素、激素、抗過敏、支氣管擴張劑均告罔效,噴吸、打針、掛水均無濟于事,迭進中藥宣肺、肅肺、瀉肺、清肺、潤肺、斂肺之劑,一無所獲。聞其咳聲,略顯夸張,“吭吭”“啊啊” “喔喔”幾乎不停。切脈,弦數。察舌,質紅。凝神,靜思。忽見偶有眨眼,細詢,時有情緒不寧,喜嘆氣、握拳,家長以為調皮,不以為意。又問得睡眠中不咳,每逢考試咳劇;腥淮笪颍憾喟l性抽動癥?人允羌傧,抽動才是實質。錢鐘書說:“能察事象之微,識尋常所忽,斯所以為‘神’!(《管錐編·周易正義》)仲景謂“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傷寒論》)。捕捉特征性的四診資料,是得以正確診斷的關鍵!端貑枴ぶ琳嬉笳撈吩唬骸爸T風掉眩,皆屬于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曰:“風勝則動”,肝“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肝風內動恰是其病機,施以平肝潛陽之劑,方選天麻鉤藤飲加減。藥用:天麻10克,鉤藤10克,生石決明10克,菊花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陳皮6克,僵蠶10克,射干10克,生白芍15克,甘草6克。囑家長避免過度關注,不要一聽咳嗽就厭惡、訓斥,注意心理疏導,轉移注意力,讓孩子放松心情,消除恐懼。治療一周,即奏顯效。守方月余,諸癥悉除。粗守形,見咳治咳,寸功未建;上守機,不治咳而咳自止。此病昔為罕見,今為常見。久治不愈甚至癥狀愈演愈烈的原因,除了誤診誤治外,還當責之忽視了形神同治、心身并調,忽視了治其識神、復其元神,忽視了家庭、教育、心理因素在其發病機制中的作用。
, http://www.nyjnhbj.com
形神既對立又統一。形與神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無形神不附,無神形不生。養生當心身并重,形神共養,不可偏廢。神能馭形,形恃神以立,神旺則形壯;積精全神,神須形而存,形壯則神旺。形與神在病理上互為影響,形神失和則是疾病狀態。通過調形可以治神,通過調神亦可以治形。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伺c自然、人與社會通過天地之道即神的作用,成為了有機的整體。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形神理論,把結構與功能、微觀與宏觀、局部與整體、個體與系統、機體與環境統一起來,形成了中醫學的整體恒動觀,也為我們呈現了較為完備的醫學模式。
尋回元神 堅守中醫的原創思維
中西醫學分別從不同角度, 運用不同思維方式,對健康及疾病形成了不同的理論和技術體系。西學東漸,中西方文化觀念在人們的思想中激烈碰撞。隨著現代化的進程和西醫的迅速傳播與昌明,傳統中醫失去了適宜的文化土壤,接受了現代科學教育而難以理解中醫思維的特質,日新月異的診斷設備與治療技術,讓中醫臨床人員迷失了自身的原創思維。中醫學術發生了異化、西化,中醫臨床發生了弱化、邊緣化。千百年來,中醫從重心的變、分工的變、診斷的變、用藥的變、方劑的變、治療手段增加與療效提高, 一步步在“變”的運動中走來。但是,千變萬變,中醫經典的精神不能變, 因為離宗即刻消亡。
, http://www.nyjnhbj.com
臟象學說是中醫原創思維之一。象者,形象、表象、想象、取類比象,泛指一切可見的或可感知的現象與征象。臟象即臟腑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的外在表現。象的表層是“形”,尋象以觀意;象的深層是“神”, 得意而忘象。徒知藏有形之物之形臟,而不知藏無形之氣之神臟,每致對中醫學的誤讀。比如,“肝生于左”,就貌似犯下了易為世人詬病的“低級錯誤”。中醫學超脫了以解剖學為基礎的研究方式,不僅注意到空間性(形),還注意到了時間性(神)。王冰曰:“肝象木,生于春,春陽發生,故生于左也!迸c春氣相通應的肝,自是自左而升!案紊谧蟆,言“生”不言“在”,并非拘泥肝所在的方位,同理“肺藏于右”,指的是肺之“象”在右。肝氣從左升,肺氣從右降。中醫是從哲學思辨的更高層次上認識臟腑、把握規律。
現代研究中,形的精細已經從組織、器官到細胞、分子、基因組,卻仍然會陷入有形而無神、貌合而神離的尷尬境地。視技術進步為奇技淫巧固然不對,廢醫存藥、重器輕道,更是本末倒置。以微觀來替代宏觀,難免重蹈盲人摸象的覆轍!痘茨献印ふf山訓》云:“畫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說;規孟賁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敝嗅t學的“君形者”是什么?是“取象運數,形神一體,氣為一元”,是中醫經典和歷代醫籍,包括與中醫學有關的中國傳統文化名著。中醫的“元神”在哪?在中華文化中,在中醫人應有的思維方式中。, 百拇醫藥(朱杰 江蘇省興化市中醫院)
形神之辨——形與神俱的整體恒動:形神同治、心身并調,形神理論為我們呈現出較為完備的醫學模式。
尋回元神——堅守中醫的原創思維:中醫的傳承也需要“上守神”、不離宗,切忌盲人摸象、貌合神離。
《內經》“先立針經”,以針道靈巧,樞機玄奧,得名《靈樞》。首卷首篇《九針十二原》開宗明義:“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睹其疾,惡知其原?”針之要道,精微難及。粗工重形質,只看到皮肉筋骨臟腑器官等形跡,局限于治療“人的病”;上工重氣化,注重尋察神機的異常,而能整體調和“病的人”。務必“守神”而刺,不可像粗工那樣止于“守形”。雖言用針之道,其實諸治皆然。啟發我們進一步繼承與發揚祖國醫學,真正領會中醫經典的精髓,更好地從事中醫藥臨床實踐,并拓展于養生治未病等領域。
, 百拇醫藥
粗上之分 技進乎道的兩種境界
“粗”者,粗淺,粗略,粗疏也。從看得著、摸得到的客觀存在等淺層次的認識上初步取得“形”的概念!吧稀闭,高也,形而上也。能透過千變萬化的現象,抽象概括出疾病發生發展的本質,在深層次的認識上達到高級水平。粗與上是相對而言。從“粗守形”到“上守神”,是由表探里、由淺入深、察近知遠、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認識過程。
考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九針要解》中“上守神”作“工守神”。粗與上,又是粗工與上工的對比。上工善于“隨變而調氣”。粗工往往昧于“同氣異形”“不知浮沉離合之道”!按质匦,上守神”與下文中的“粗守關,上守機”宜作互文看。關者,弓弩,機關,關竅,機巧,喻經穴、針具。機者,弩牙,扳機,樞要,關鍵,喻針法,時機。粗工常常拘于局部、形跡、技術、器具,上工猶能關注整體、神機、戰略、靈悟,境界上下立判。
形是基礎的、外在的、表象的、具體的、直觀的,“神”則是本質的、內在的、抽象的、隱含的。形是形而下的器,神是形而上的道。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夸飾》云:“神道難摹,精言不能追其極;形器易寫,壯辭可得喻其真!薄秲冉洝诽貏e強調神的作用:“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此謂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北緛砼K氣清靈,自當隨撥隨應。功不應、病不愈者,是因為嗜欲無窮,憂患不止,精神不進,志意不治,形弊血盡、精壞神去,即所謂“神不使也”。
, 百拇醫藥
九方皋相馬,妙在“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列子·說符》)。齊白石畫蝦,十年能得其形似,又十年能得其神似,幾十年始得其神。行醫莫不如此。超越了守形之粗,取法乎上,那么,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我們方能精益求精,止于至善。
形神之辨 形與神俱的整體恒動
《說文》:“形,象形也!薄靶巍钡谋玖x,當為容貌,引申為形體、形狀、聲音、表現!秲冉洝分械男,是指視之可見、觸之可及的臟腑經絡、氣血津液、五官九竅、四肢百骸!墩f文》:“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狈彩挛镒兓疇铍y以形容、言不能盡意者,即為“神”!吧窈跎,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云,故曰神!贬t者,意也。中醫需要直覺,貴有悟性。神就是能在無聲無臭無象之中,獨悟獨見獨明的高級智慧。臟氣法時、四氣調神,將人體之神融入到了天地之道的時空生化之中。
, 百拇醫藥 《內經》將腧穴稱作“節”“會”“原”“絡”“俞”“溪”“谷”等,形象地闡明了腧穴的特征,人體之神氣正是由此輸注、聚集、留止、游行、出入。例如“節”,“所言節者,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辈荒軐㈦蜓▋H僅看作皮肉筋骨局部的形質。守神即是守機、守氣!鹅`樞·小針解》曰:“上守機者,知守氣也!樢缘脷,密意守氣勿失也!笔厣癫拍苷莆罩鲃,抓住先機,才能治未病,真正做到守形。
道教“三神學說”論及“元神”(不神)、“識神”(思慮神)和“欲神”,中醫之“神”也體現出這三個不同的層次!霸瘛毕捣A受于天、自然虛靈;“識神”為后天移染、汩沒情識之中;“欲神”為食、色、性之類的欲念。后二者均可干擾、掩蓋、屏蔽“元神”。佛學所謂“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當近于“識神”“欲神”,而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則近于“元神”!端貑枴っ}要精微論篇》曰:“頭者,精明之府!崩顣r珍《本草綱目·二十四卷》“辛夷”條下提出:“腦為元神之府”,將元神引入中醫理論。張錫純進一步闡明:“宜用腦中之元神,不宜用心中之識神。蓋用識神則工夫落于后天,不能返虛入渾,實有著跡象之弊!(《醫學衷中參西錄·論醫士當用靜坐之功以悟哲學》)
, 百拇醫藥
小兒本以元神為主,識神為次,欲神極少。隨著環境之變,心理行為疾病呈增多趨勢。試舉案例:馮某,男,10歲,2015年4月20日初診。反復咳嗽半年,外院診為咳嗽變異型哮喘,予西藥抗生素、激素、抗過敏、支氣管擴張劑均告罔效,噴吸、打針、掛水均無濟于事,迭進中藥宣肺、肅肺、瀉肺、清肺、潤肺、斂肺之劑,一無所獲。聞其咳聲,略顯夸張,“吭吭”“啊啊” “喔喔”幾乎不停。切脈,弦數。察舌,質紅。凝神,靜思。忽見偶有眨眼,細詢,時有情緒不寧,喜嘆氣、握拳,家長以為調皮,不以為意。又問得睡眠中不咳,每逢考試咳劇;腥淮笪颍憾喟l性抽動癥?人允羌傧,抽動才是實質。錢鐘書說:“能察事象之微,識尋常所忽,斯所以為‘神’!(《管錐編·周易正義》)仲景謂“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傷寒論》)。捕捉特征性的四診資料,是得以正確診斷的關鍵!端貑枴ぶ琳嬉笳撈吩唬骸爸T風掉眩,皆屬于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曰:“風勝則動”,肝“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肝風內動恰是其病機,施以平肝潛陽之劑,方選天麻鉤藤飲加減。藥用:天麻10克,鉤藤10克,生石決明10克,菊花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陳皮6克,僵蠶10克,射干10克,生白芍15克,甘草6克。囑家長避免過度關注,不要一聽咳嗽就厭惡、訓斥,注意心理疏導,轉移注意力,讓孩子放松心情,消除恐懼。治療一周,即奏顯效。守方月余,諸癥悉除。粗守形,見咳治咳,寸功未建;上守機,不治咳而咳自止。此病昔為罕見,今為常見。久治不愈甚至癥狀愈演愈烈的原因,除了誤診誤治外,還當責之忽視了形神同治、心身并調,忽視了治其識神、復其元神,忽視了家庭、教育、心理因素在其發病機制中的作用。
, http://www.nyjnhbj.com
形神既對立又統一。形與神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無形神不附,無神形不生。養生當心身并重,形神共養,不可偏廢。神能馭形,形恃神以立,神旺則形壯;積精全神,神須形而存,形壯則神旺。形與神在病理上互為影響,形神失和則是疾病狀態。通過調形可以治神,通過調神亦可以治形。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伺c自然、人與社會通過天地之道即神的作用,成為了有機的整體。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形神理論,把結構與功能、微觀與宏觀、局部與整體、個體與系統、機體與環境統一起來,形成了中醫學的整體恒動觀,也為我們呈現了較為完備的醫學模式。
尋回元神 堅守中醫的原創思維
中西醫學分別從不同角度, 運用不同思維方式,對健康及疾病形成了不同的理論和技術體系。西學東漸,中西方文化觀念在人們的思想中激烈碰撞。隨著現代化的進程和西醫的迅速傳播與昌明,傳統中醫失去了適宜的文化土壤,接受了現代科學教育而難以理解中醫思維的特質,日新月異的診斷設備與治療技術,讓中醫臨床人員迷失了自身的原創思維。中醫學術發生了異化、西化,中醫臨床發生了弱化、邊緣化。千百年來,中醫從重心的變、分工的變、診斷的變、用藥的變、方劑的變、治療手段增加與療效提高, 一步步在“變”的運動中走來。但是,千變萬變,中醫經典的精神不能變, 因為離宗即刻消亡。
, http://www.nyjnhbj.com
臟象學說是中醫原創思維之一。象者,形象、表象、想象、取類比象,泛指一切可見的或可感知的現象與征象。臟象即臟腑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的外在表現。象的表層是“形”,尋象以觀意;象的深層是“神”, 得意而忘象。徒知藏有形之物之形臟,而不知藏無形之氣之神臟,每致對中醫學的誤讀。比如,“肝生于左”,就貌似犯下了易為世人詬病的“低級錯誤”。中醫學超脫了以解剖學為基礎的研究方式,不僅注意到空間性(形),還注意到了時間性(神)。王冰曰:“肝象木,生于春,春陽發生,故生于左也!迸c春氣相通應的肝,自是自左而升!案紊谧蟆,言“生”不言“在”,并非拘泥肝所在的方位,同理“肺藏于右”,指的是肺之“象”在右。肝氣從左升,肺氣從右降。中醫是從哲學思辨的更高層次上認識臟腑、把握規律。
現代研究中,形的精細已經從組織、器官到細胞、分子、基因組,卻仍然會陷入有形而無神、貌合而神離的尷尬境地。視技術進步為奇技淫巧固然不對,廢醫存藥、重器輕道,更是本末倒置。以微觀來替代宏觀,難免重蹈盲人摸象的覆轍!痘茨献印ふf山訓》云:“畫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說;規孟賁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敝嗅t學的“君形者”是什么?是“取象運數,形神一體,氣為一元”,是中醫經典和歷代醫籍,包括與中醫學有關的中國傳統文化名著。中醫的“元神”在哪?在中華文化中,在中醫人應有的思維方式中。, 百拇醫藥(朱杰 江蘇省興化市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