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把握和發展中醫特色 振興中醫不應舍本逐色 等
科學把握和發展中醫特色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觀照中醫的發展,同樣需要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中醫的發展首先是中醫特色的發展,沒有特色的發展,就不可能帶來中醫的根本發展。同樣中醫發展也要以人為本,即以人類的社會需求作為中醫發展的根本目標。當下在對中醫特色的發展上,總體方向基本正確,但對一些具體問題的認識還需要討論,需要準確把握和統一。以下是自己對中醫特色問題的幾點認識,拋磚引玉,供大家討論。
模糊籠統不是中醫特色
中醫的整體觀和系統論思維,既是區別于西醫的根本特征,也是中醫理論的核心特色。由于文化背景和歷史的原因,建立在中國傳統自然哲學基礎之上的中醫理論,在注重整體的同時,也表現出了“部分”籠統和細節上的模糊;在強調系統性的同時,也深感系統要素不清而對系統水平表達產生的重大影響。這些理論上的短板,嚴重阻礙了中醫理論的深化,影響了中醫與現代科學的融合。欣慰的是,當下諸多中醫科研項目和課題正在以系統要素和理論細節為研究對象和任務展開深入研究,以彌補理論上的不足。但是,持反對意見者仍然認為,中醫的整體觀和系統論思維是建立在宏觀認識基礎之上的,注重的是整體和關系,忽視部分與細節,這是中醫理論的特色。也就是說,模糊和籠統是中醫理論本身應該具有的,舍此便不是中醫了。是這樣嗎?
, 百拇醫藥
承認中醫學與西醫學的不同,是因為中西醫在認識人體疾病規律上有著不同的視角與思維方式。但是,作為科學范疇的中醫與西醫,在科學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上則是一致的?茖W理論除了抽象性與客觀性之外,還應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與系統化特征,它是一種邏輯嚴密的系統化體系,是建立在明確的概念、恰當的判斷、正確的推理與嚴密的邏輯基礎之上的。嚴密的邏輯性,需要系統要素結構與關系的清晰,這種清晰是從細節上嚴格要求的。只有概念明確、邏輯嚴密,其理論才能更逼近真理,反映的規律才更清楚,才能達到科學理論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可重復性。模糊與籠統不是科學理論所具有的,而是科學理論竭力排斥的。
中醫在經驗和哲學基礎上形成的各種學說、原理,嚴格地說還達不到理論的嚴謹和成熟,更多的是假說,像是一塊璞玉,它的完美還需要科學實踐的再雕琢;\統、模糊,甚至主觀性,都是中醫理論走向成熟需要而且是必須解決的問題,不然就會繼續影響中醫理論概念的明確和邏輯的嚴密,影響對中醫規律的具體而清晰的表達,影響中醫理論在臨床實踐中的重復水平。認識人體疾病的角度和層面可以不同,采用的思維方式與研究方法也可以有差異,但是作為科學理論的原則和要求不能降低;\統與模糊不是科學理論所應有的,當然也不是中醫理論所應有的。
, 百拇醫藥
遠離現代科學不是中醫特色
文化具有多元性,進而認為科學也具有多元性,并以此為根據,將中西醫歸屬于不同的科學范疇,以為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西醫則可,研究中醫則不可,這便成為一個需要討論和分辨清楚的問題。長期以來,這一觀點忽隱忽現,始終以“科學多元”為借口,阻礙中醫向現代科學借力,反對將現代科學技術用于中醫的研究和發展。我們知道,“科學”是一種知識體系,真實反映著客觀規律,具有客觀真理性,這是對科學基本特征的規定,但科學并沒有規定西醫研究可以用什么方法而不可以用什么方法,中醫研究可以用什么方法而不可以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方法則取決于中西醫自身發展的需要。即便是思維方式也同樣不是一貫到底、一成不變的,青蒿素的成功研究是中醫的重要成果,但誰能否認其中還原論思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科學之所以是科學,就在于它嚴格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按照實踐需要行走,而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中醫具有顯明的文化特性,但到底還是屬于自然科學的范疇。不能因為它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和具有不同于西醫的認識層面和角度,就從根本上將中醫與現代科學分開,中醫的發展就絲毫也不能問道于現代科學。我們不僅要看到中醫與西醫存在的差異,同時也要看到他們同為科學而顯示出來的相同的東西。同為醫學,有著共同的研究對象,必然會遇到研究領域的交叉與重合,也必然會用相同的方法和技術來解決。更為一致的是,作為科學的中醫和西醫,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都共同遵循著科學的基本原則和要求,受到科學進步的引導與推動,西醫不可能、中醫也不可能脫離科學的發展而發展,更不可能無視社會的需求而遠離現代科學。所以,文化多元也好,科學多元也罷,都不能成為中醫遠離科學的借口。
, http://www.nyjnhbj.com
發展的特色才能成為中醫優勢
在特定情況下,特色就是一種優勢。但更多的情況,特色需要不斷發展才能保持優勢不變,科學便是如此?茖W是隨社會發展而發展的,有一些東西可能發展很快,日新月異,有的可能變化慢一些,但無論快慢,一切都在按規律不斷發展的。如果當發展而不發展,特色就有可能由優勢變為劣勢。中醫之所以緩慢發展,有其歷史原因,更有其認識問題。中醫界始終有人堅持這樣一種觀點,認為中醫屬于傳統文化,特色不能變,變就會失去傳統,就沒有了中醫的味道;更有人認為,中醫很多東西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只能保護,不能改變。這是對文化遺產的片面理解。文化遺產中的確有些東西是只能保護不能改變的,例如古代建筑、傳統戲曲等。而有的東西不僅可以變,而且需要不斷的發展,中醫就是這樣。因為它不僅是文化的,還屬于科學,而且是應用科學,如果不發展,它能夠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嗎?
中醫特色的變與不變需要辯證對待!安蛔儭笔侵钢嗅t的本質不能變,例如中醫的整體觀、系統論思維、辨證論治方式等這些核心的東西不能變;“變”則是指中醫是要發展的,不能停止不前,如中醫理論的繼續深化、系統論思維水平的不斷提高、辨證論治模式的科學完善等。應用科學是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提高而發展的,只要社會需求不斷提升,科學發展就不會停止;同樣,人類對中醫需求的增長不停止,中醫發展的腳步也一定不會停止。
, 百拇醫藥
今天的科學技術為中醫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我們應該珍惜并加以很好利用。只要我們始終把握一個基本準則,那就是科學技術是工具,是為中醫發展服務的工具,就可以大膽地用現代科學技術去探索和研究中醫。不要害怕被扣上“科學主義”的帽子,科學的品格就是為尋找真理而勇敢探索,因為還沒有誰能夠證明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中醫就是死路一條,何況我們已經在這條路上取得了許多可喜的成果。只要中醫的主體地位不變,任何不同的研究途徑和研究手段都可以嘗試用于中醫的研究,因為只有開放而不是封閉研究中醫,中醫的發展才有希望。 (皋永利 山東中醫藥大學)
振興中醫不應舍“本”逐“色”
中醫的振興和發展,在于其“本”的穩固、隊伍的充實和壯大,不在于其“色”的發展,不在于是脈診、望舌,還是CT、B超。使用現代科技手段不一定就不是中醫,處方開中藥不一定就是中醫,在中醫理念指導下的醫事才是中醫。皋永利先生撰文《科學把握和發展中醫特色》稱:“中醫的發展首先是中醫特色的發展,沒有特色的發展,就不可能帶來中醫的根本發展!(載于《中國中醫藥報》2013年1月11日3版),實乃舍本逐末。
, 百拇醫藥
色著于事物實體,區別事物著眼于“本質”,而非“其色”。色可以變化,也容易改變,易于涂改!氨尽钡母淖儎t是事物本質的改變,其改變關乎事物本身的存亡。
涂抹的“特色”
在《科學把握和發展中醫特色》一文中,皋先生不說中醫的“質”,反復論述中醫的“色”,并將中醫“特色”涂涂抹抹。一會說:“建立在中國傳統自然哲學基礎之上的中醫理論,在注重整體的同時,也表現出了‘部分’籠統和細節上的模糊”,并說:“籠統與模糊不是科學理論所應有的”,這顯然是給中醫定性說:中醫不科學。一會又否定說:“更為一致的是,作為科學的中醫和西醫,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都共同遵循著科學的基本原則和要求!边@里,又肯定“科學的中醫”科學了。一會又說:“中醫不能因為它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和具有不同于西醫的認識層面和角度,就從根本上將中醫與現代科學分開,中醫的發展就絲毫也不能問道于現代科學!边@里中醫又成了“道”。中醫究竟如何定位,涂什么“色”,皋先生涂抹得“模糊”又“籠統”。
, http://www.nyjnhbj.com
中醫的“質”是什么,中醫人都知道:陰陽五行、臟腑經絡、四診八綱、四氣五味、升降歸經等,是中醫基礎理念,是中醫的根本,是中醫的“本質性特征”!秲冉洝、《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經典是中醫的理論基礎。舍此,列舉再多的“中醫特色”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海市蜃樓。
錯位的“特色”
皋先生說:“中醫的整體觀和系統論思維,既是區別于西醫的根本特征,也是中醫理論的核心特色!惫P者實在不敢茍同。
這不是中醫特有的“特征”或中醫理論特有“特色”,更不是什么中醫“根本”或“核心”。西醫的系統思維自不待言,西醫也有“整體觀念”。比如,常服雷米封,防止傷肝,同時服用維生素;做骨癌手術,防止肺轉移;治療糖尿病,同時預防各種并發癥等,這都是“整體觀念”的體現。
還有的人把“辨證論治”也說成是中醫的“特色”,這是錯位的“特色”!氨孀C論治”就是將收集到的與該病人疾病有關的信息資料進行辨證分析,制訂診療方案,并觀察病人的變化,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西醫又何嘗不是如此,西醫要收集各種檢測、影象等資料進行分析診斷、辨證論治,有時還需要多個醫生會診,這是辨證論治的重要形式之一。
, http://www.nyjnhbj.com
西醫沒有“陰陽五行”等中醫概念,依據西學理念統領“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中醫則以“陰陽五行”等基本理念統領“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二者“色”同,“質”不同,怎么能說它們是中醫的“特色”呢?(封志強)
對中醫特色應有的理解
對中醫特色有一個正確的理解,是堅持和發展中醫特色的基本前提。中醫特色是對中醫本質特征的反映,如果對什么是中醫特色沒有一個基本把握,也就無從去談中醫的發展。中醫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又有自然科學的屬性,所以在中醫特色的把握上相對復雜一些。但是,無論多么復雜,基本的理解還是要有的,如果認識上模糊不清,實踐上就會迷失方向。
, http://www.nyjnhbj.com
中醫特色并非“中醫獨有”
一般認為,特色是一個事物或一種事物顯著區別于其他事物的風格、形式,是由事物賴以產生和發展的特定具體環境因素所決定的,是其所屬事物獨有的。特色是通過比較呈現的,中醫特色主要是通過與西醫比較而表現出來的。但是近年來經常有人認為,中醫的一些特色,其實并非中醫所獨有,例如整體觀,西醫也很重視。既然不是中醫獨有,就不能稱其為中醫特色。這就提出一個問題,中醫特色就一定是中醫獨有的嗎?最近看到一個觀點,可能對理解中醫特色問題有所幫助。觀點的基本意思是,中國特色并非中國獨有。因為中國特色中許多東西已經或正在被其他一些國家所借鑒,曾經只有中國才有的東西,現在在許多國家可以見到,就是說,中國特色已經不再是中國獨有的了。照此理解,中醫特色是不是也可以認為不一定就是中醫獨有的?
科學發展就是這樣,一些先進的理論和方法一旦出現和被認識,就會迅速被廣泛借鑒和應用。特別是一些公用性較強的東西,很難被一個國家長期所獨有。那么特色如何界定?應該主要看它是不是“一個事物或一種事物顯著區別于其他事物的風格、形式”,要點是“顯著區別于其他事物”,不能成為顯著區別點的東西,也就不能成其為特色。所以,中醫特色就是中醫突出表現出來的一種與西醫顯著不同的風格,而其中的一些東西不一定是獨有的。
, http://www.nyjnhbj.com
中醫特色是中醫本質的體現
中醫特色可以不是中醫獨有的,但一定是中醫本質的反映。是的,西醫現在也講整體觀念,很多疾病的處理也是從整體上考察,從全局考慮治療方案,并非認為的那樣,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重局部而不顧整體。但是,西醫的重視整體與中醫的整體觀還是有顯著區別的。
中醫的整體觀,不僅滲透于全部中醫理論之中,而且貫穿于中醫臨床的整個辨證論治過程,從四診到辨證,從治則到組方,都是從整體著眼,一時一刻也不脫離。這是因為中醫的整體觀是建立在自然生成觀基礎之上的,認為局部是由整體生成的,整體決定局部,即局部病變是由整體陰陽失調造成的,局部病情要通過考察整體陰陽變化來判斷,同樣也是根據整體陰陽的多少來調整治療,即所謂“以大觀小”。而西醫的整體觀則是建立在組合論基礎之上的,認為疾病的發生是因為組成整體的部分出了問題。西醫所謂的整體觀,實際重視的是與疾病相關的組成部分,貌似整體,實則部分。但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西醫在關注局部時,也不忘記對整體狀態(主要部分機能)的觀察,整體狀況不佳,也要舍其局部,顧其大局。這就是中醫與西醫整體觀的“顯著區別點”,中醫整體觀是本質的反映,占主導地位;而西醫只是兼顧整體,本質上還是以局部為核心。
, 百拇醫藥
同樣,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它也不是中醫獨有的。陰陽與五行,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內容,是古代中國盛行的哲學方法,廣泛應用于社會、經濟、科學各個方面。但是,它們為什么成為了中醫的特色呢?關鍵在于,陰陽與五行在中醫學中的運用不僅限于方法層面,更在于它們已經成為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融合于中醫理論之中。如中醫的臟腑理論,陰陽五行不再僅僅是說理工具,還是其理論骨架,與臟腑理論合而為一,水乳交融,拿走了陰陽五行,中醫的臟腑理論就無以支撐,就會坍塌。這也就是為什么說中醫發展可以超越陰陽五行水平,而不能脫離陰陽五行的原因所在。
中醫特色不是固定不變的
這里需要重復強調的一個問題是,中醫特色并不就等于中醫優勢。之所以再次強調,是因為它也涉及到對中醫特色的基本理解。在一定時期內,我們曾經將中醫特色與中醫優勢等同看待,認為中醫特色就是中醫優勢。在這一認識的影響下,認為只要保持好中醫特色,中醫優勢就不會消失。甚至有人還提出要將中醫全面回歸,認為只有回到原來,才能真正體現中醫應有的特色。這種理解是不正確的。
, 百拇醫藥
說中醫特色不等于中醫優勢,在于說明特色與優勢之間有時是存在差距的。出現這種差距的原因,在于中醫的發展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例如中醫整體論,雖然超過了古代整體論一般發展水平,形成了具有系統論性質的思維方式,但是,由于受古代條件的限制,中醫整體論仍然帶有自發的、樸素的性質,還不是現代水平的,與現代系統論思維之間還存在著時代性差異。所以說,特色在一定階段內能夠滿足社會需求時,它是優勢,一旦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就會和優勢之間產生距離。如何消除中醫特色與優勢之間的差距,使特色永遠處于優勢地位?就要根據時代發展的需求和條件不斷發展中醫特色,使之充分滿足不斷提升的社會需要。
說中醫特色并非固定不變,還有另外一層含義,那就是中醫在發展中不可能限于原有的特色而不變,還會在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一些新的特色,而且可能會出現特色的新舊交替。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善于保持和發展已有的中醫特色,還要有準備去接納新事物,更要有勇氣放棄舊事物。當然,中醫的創新,一定是根于中醫血脈的,游離于中醫之外的創新,都不是屬于中醫的。 (皋永利 山東中醫藥大學)
, http://www.nyjnhbj.com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觀照中醫的發展,同樣需要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中醫的發展首先是中醫特色的發展,沒有特色的發展,就不可能帶來中醫的根本發展。同樣中醫發展也要以人為本,即以人類的社會需求作為中醫發展的根本目標。當下在對中醫特色的發展上,總體方向基本正確,但對一些具體問題的認識還需要討論,需要準確把握和統一。以下是自己對中醫特色問題的幾點認識,拋磚引玉,供大家討論。
模糊籠統不是中醫特色
中醫的整體觀和系統論思維,既是區別于西醫的根本特征,也是中醫理論的核心特色。由于文化背景和歷史的原因,建立在中國傳統自然哲學基礎之上的中醫理論,在注重整體的同時,也表現出了“部分”籠統和細節上的模糊;在強調系統性的同時,也深感系統要素不清而對系統水平表達產生的重大影響。這些理論上的短板,嚴重阻礙了中醫理論的深化,影響了中醫與現代科學的融合。欣慰的是,當下諸多中醫科研項目和課題正在以系統要素和理論細節為研究對象和任務展開深入研究,以彌補理論上的不足。但是,持反對意見者仍然認為,中醫的整體觀和系統論思維是建立在宏觀認識基礎之上的,注重的是整體和關系,忽視部分與細節,這是中醫理論的特色。也就是說,模糊和籠統是中醫理論本身應該具有的,舍此便不是中醫了。是這樣嗎?
, 百拇醫藥
承認中醫學與西醫學的不同,是因為中西醫在認識人體疾病規律上有著不同的視角與思維方式。但是,作為科學范疇的中醫與西醫,在科學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上則是一致的?茖W理論除了抽象性與客觀性之外,還應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與系統化特征,它是一種邏輯嚴密的系統化體系,是建立在明確的概念、恰當的判斷、正確的推理與嚴密的邏輯基礎之上的。嚴密的邏輯性,需要系統要素結構與關系的清晰,這種清晰是從細節上嚴格要求的。只有概念明確、邏輯嚴密,其理論才能更逼近真理,反映的規律才更清楚,才能達到科學理論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可重復性。模糊與籠統不是科學理論所具有的,而是科學理論竭力排斥的。
中醫在經驗和哲學基礎上形成的各種學說、原理,嚴格地說還達不到理論的嚴謹和成熟,更多的是假說,像是一塊璞玉,它的完美還需要科學實踐的再雕琢;\統、模糊,甚至主觀性,都是中醫理論走向成熟需要而且是必須解決的問題,不然就會繼續影響中醫理論概念的明確和邏輯的嚴密,影響對中醫規律的具體而清晰的表達,影響中醫理論在臨床實踐中的重復水平。認識人體疾病的角度和層面可以不同,采用的思維方式與研究方法也可以有差異,但是作為科學理論的原則和要求不能降低;\統與模糊不是科學理論所應有的,當然也不是中醫理論所應有的。
, 百拇醫藥
遠離現代科學不是中醫特色
文化具有多元性,進而認為科學也具有多元性,并以此為根據,將中西醫歸屬于不同的科學范疇,以為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西醫則可,研究中醫則不可,這便成為一個需要討論和分辨清楚的問題。長期以來,這一觀點忽隱忽現,始終以“科學多元”為借口,阻礙中醫向現代科學借力,反對將現代科學技術用于中醫的研究和發展。我們知道,“科學”是一種知識體系,真實反映著客觀規律,具有客觀真理性,這是對科學基本特征的規定,但科學并沒有規定西醫研究可以用什么方法而不可以用什么方法,中醫研究可以用什么方法而不可以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方法則取決于中西醫自身發展的需要。即便是思維方式也同樣不是一貫到底、一成不變的,青蒿素的成功研究是中醫的重要成果,但誰能否認其中還原論思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科學之所以是科學,就在于它嚴格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按照實踐需要行走,而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中醫具有顯明的文化特性,但到底還是屬于自然科學的范疇。不能因為它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和具有不同于西醫的認識層面和角度,就從根本上將中醫與現代科學分開,中醫的發展就絲毫也不能問道于現代科學。我們不僅要看到中醫與西醫存在的差異,同時也要看到他們同為科學而顯示出來的相同的東西。同為醫學,有著共同的研究對象,必然會遇到研究領域的交叉與重合,也必然會用相同的方法和技術來解決。更為一致的是,作為科學的中醫和西醫,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都共同遵循著科學的基本原則和要求,受到科學進步的引導與推動,西醫不可能、中醫也不可能脫離科學的發展而發展,更不可能無視社會的需求而遠離現代科學。所以,文化多元也好,科學多元也罷,都不能成為中醫遠離科學的借口。
, http://www.nyjnhbj.com
發展的特色才能成為中醫優勢
在特定情況下,特色就是一種優勢。但更多的情況,特色需要不斷發展才能保持優勢不變,科學便是如此?茖W是隨社會發展而發展的,有一些東西可能發展很快,日新月異,有的可能變化慢一些,但無論快慢,一切都在按規律不斷發展的。如果當發展而不發展,特色就有可能由優勢變為劣勢。中醫之所以緩慢發展,有其歷史原因,更有其認識問題。中醫界始終有人堅持這樣一種觀點,認為中醫屬于傳統文化,特色不能變,變就會失去傳統,就沒有了中醫的味道;更有人認為,中醫很多東西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只能保護,不能改變。這是對文化遺產的片面理解。文化遺產中的確有些東西是只能保護不能改變的,例如古代建筑、傳統戲曲等。而有的東西不僅可以變,而且需要不斷的發展,中醫就是這樣。因為它不僅是文化的,還屬于科學,而且是應用科學,如果不發展,它能夠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嗎?
中醫特色的變與不變需要辯證對待!安蛔儭笔侵钢嗅t的本質不能變,例如中醫的整體觀、系統論思維、辨證論治方式等這些核心的東西不能變;“變”則是指中醫是要發展的,不能停止不前,如中醫理論的繼續深化、系統論思維水平的不斷提高、辨證論治模式的科學完善等。應用科學是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提高而發展的,只要社會需求不斷提升,科學發展就不會停止;同樣,人類對中醫需求的增長不停止,中醫發展的腳步也一定不會停止。
, 百拇醫藥
今天的科學技術為中醫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我們應該珍惜并加以很好利用。只要我們始終把握一個基本準則,那就是科學技術是工具,是為中醫發展服務的工具,就可以大膽地用現代科學技術去探索和研究中醫。不要害怕被扣上“科學主義”的帽子,科學的品格就是為尋找真理而勇敢探索,因為還沒有誰能夠證明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中醫就是死路一條,何況我們已經在這條路上取得了許多可喜的成果。只要中醫的主體地位不變,任何不同的研究途徑和研究手段都可以嘗試用于中醫的研究,因為只有開放而不是封閉研究中醫,中醫的發展才有希望。 (皋永利 山東中醫藥大學)
振興中醫不應舍“本”逐“色”
中醫的振興和發展,在于其“本”的穩固、隊伍的充實和壯大,不在于其“色”的發展,不在于是脈診、望舌,還是CT、B超。使用現代科技手段不一定就不是中醫,處方開中藥不一定就是中醫,在中醫理念指導下的醫事才是中醫。皋永利先生撰文《科學把握和發展中醫特色》稱:“中醫的發展首先是中醫特色的發展,沒有特色的發展,就不可能帶來中醫的根本發展!(載于《中國中醫藥報》2013年1月11日3版),實乃舍本逐末。
, 百拇醫藥
色著于事物實體,區別事物著眼于“本質”,而非“其色”。色可以變化,也容易改變,易于涂改!氨尽钡母淖儎t是事物本質的改變,其改變關乎事物本身的存亡。
涂抹的“特色”
在《科學把握和發展中醫特色》一文中,皋先生不說中醫的“質”,反復論述中醫的“色”,并將中醫“特色”涂涂抹抹。一會說:“建立在中國傳統自然哲學基礎之上的中醫理論,在注重整體的同時,也表現出了‘部分’籠統和細節上的模糊”,并說:“籠統與模糊不是科學理論所應有的”,這顯然是給中醫定性說:中醫不科學。一會又否定說:“更為一致的是,作為科學的中醫和西醫,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都共同遵循著科學的基本原則和要求!边@里,又肯定“科學的中醫”科學了。一會又說:“中醫不能因為它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和具有不同于西醫的認識層面和角度,就從根本上將中醫與現代科學分開,中醫的發展就絲毫也不能問道于現代科學!边@里中醫又成了“道”。中醫究竟如何定位,涂什么“色”,皋先生涂抹得“模糊”又“籠統”。
, http://www.nyjnhbj.com
中醫的“質”是什么,中醫人都知道:陰陽五行、臟腑經絡、四診八綱、四氣五味、升降歸經等,是中醫基礎理念,是中醫的根本,是中醫的“本質性特征”!秲冉洝、《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經典是中醫的理論基礎。舍此,列舉再多的“中醫特色”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海市蜃樓。
錯位的“特色”
皋先生說:“中醫的整體觀和系統論思維,既是區別于西醫的根本特征,也是中醫理論的核心特色!惫P者實在不敢茍同。
這不是中醫特有的“特征”或中醫理論特有“特色”,更不是什么中醫“根本”或“核心”。西醫的系統思維自不待言,西醫也有“整體觀念”。比如,常服雷米封,防止傷肝,同時服用維生素;做骨癌手術,防止肺轉移;治療糖尿病,同時預防各種并發癥等,這都是“整體觀念”的體現。
還有的人把“辨證論治”也說成是中醫的“特色”,這是錯位的“特色”!氨孀C論治”就是將收集到的與該病人疾病有關的信息資料進行辨證分析,制訂診療方案,并觀察病人的變化,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西醫又何嘗不是如此,西醫要收集各種檢測、影象等資料進行分析診斷、辨證論治,有時還需要多個醫生會診,這是辨證論治的重要形式之一。
, http://www.nyjnhbj.com
西醫沒有“陰陽五行”等中醫概念,依據西學理念統領“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中醫則以“陰陽五行”等基本理念統領“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二者“色”同,“質”不同,怎么能說它們是中醫的“特色”呢?(封志強)
對中醫特色應有的理解
對中醫特色有一個正確的理解,是堅持和發展中醫特色的基本前提。中醫特色是對中醫本質特征的反映,如果對什么是中醫特色沒有一個基本把握,也就無從去談中醫的發展。中醫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又有自然科學的屬性,所以在中醫特色的把握上相對復雜一些。但是,無論多么復雜,基本的理解還是要有的,如果認識上模糊不清,實踐上就會迷失方向。
, http://www.nyjnhbj.com
中醫特色并非“中醫獨有”
一般認為,特色是一個事物或一種事物顯著區別于其他事物的風格、形式,是由事物賴以產生和發展的特定具體環境因素所決定的,是其所屬事物獨有的。特色是通過比較呈現的,中醫特色主要是通過與西醫比較而表現出來的。但是近年來經常有人認為,中醫的一些特色,其實并非中醫所獨有,例如整體觀,西醫也很重視。既然不是中醫獨有,就不能稱其為中醫特色。這就提出一個問題,中醫特色就一定是中醫獨有的嗎?最近看到一個觀點,可能對理解中醫特色問題有所幫助。觀點的基本意思是,中國特色并非中國獨有。因為中國特色中許多東西已經或正在被其他一些國家所借鑒,曾經只有中國才有的東西,現在在許多國家可以見到,就是說,中國特色已經不再是中國獨有的了。照此理解,中醫特色是不是也可以認為不一定就是中醫獨有的?
科學發展就是這樣,一些先進的理論和方法一旦出現和被認識,就會迅速被廣泛借鑒和應用。特別是一些公用性較強的東西,很難被一個國家長期所獨有。那么特色如何界定?應該主要看它是不是“一個事物或一種事物顯著區別于其他事物的風格、形式”,要點是“顯著區別于其他事物”,不能成為顯著區別點的東西,也就不能成其為特色。所以,中醫特色就是中醫突出表現出來的一種與西醫顯著不同的風格,而其中的一些東西不一定是獨有的。
, http://www.nyjnhbj.com
中醫特色是中醫本質的體現
中醫特色可以不是中醫獨有的,但一定是中醫本質的反映。是的,西醫現在也講整體觀念,很多疾病的處理也是從整體上考察,從全局考慮治療方案,并非認為的那樣,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重局部而不顧整體。但是,西醫的重視整體與中醫的整體觀還是有顯著區別的。
中醫的整體觀,不僅滲透于全部中醫理論之中,而且貫穿于中醫臨床的整個辨證論治過程,從四診到辨證,從治則到組方,都是從整體著眼,一時一刻也不脫離。這是因為中醫的整體觀是建立在自然生成觀基礎之上的,認為局部是由整體生成的,整體決定局部,即局部病變是由整體陰陽失調造成的,局部病情要通過考察整體陰陽變化來判斷,同樣也是根據整體陰陽的多少來調整治療,即所謂“以大觀小”。而西醫的整體觀則是建立在組合論基礎之上的,認為疾病的發生是因為組成整體的部分出了問題。西醫所謂的整體觀,實際重視的是與疾病相關的組成部分,貌似整體,實則部分。但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西醫在關注局部時,也不忘記對整體狀態(主要部分機能)的觀察,整體狀況不佳,也要舍其局部,顧其大局。這就是中醫與西醫整體觀的“顯著區別點”,中醫整體觀是本質的反映,占主導地位;而西醫只是兼顧整體,本質上還是以局部為核心。
, 百拇醫藥
同樣,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它也不是中醫獨有的。陰陽與五行,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內容,是古代中國盛行的哲學方法,廣泛應用于社會、經濟、科學各個方面。但是,它們為什么成為了中醫的特色呢?關鍵在于,陰陽與五行在中醫學中的運用不僅限于方法層面,更在于它們已經成為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融合于中醫理論之中。如中醫的臟腑理論,陰陽五行不再僅僅是說理工具,還是其理論骨架,與臟腑理論合而為一,水乳交融,拿走了陰陽五行,中醫的臟腑理論就無以支撐,就會坍塌。這也就是為什么說中醫發展可以超越陰陽五行水平,而不能脫離陰陽五行的原因所在。
中醫特色不是固定不變的
這里需要重復強調的一個問題是,中醫特色并不就等于中醫優勢。之所以再次強調,是因為它也涉及到對中醫特色的基本理解。在一定時期內,我們曾經將中醫特色與中醫優勢等同看待,認為中醫特色就是中醫優勢。在這一認識的影響下,認為只要保持好中醫特色,中醫優勢就不會消失。甚至有人還提出要將中醫全面回歸,認為只有回到原來,才能真正體現中醫應有的特色。這種理解是不正確的。
, 百拇醫藥
說中醫特色不等于中醫優勢,在于說明特色與優勢之間有時是存在差距的。出現這種差距的原因,在于中醫的發展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例如中醫整體論,雖然超過了古代整體論一般發展水平,形成了具有系統論性質的思維方式,但是,由于受古代條件的限制,中醫整體論仍然帶有自發的、樸素的性質,還不是現代水平的,與現代系統論思維之間還存在著時代性差異。所以說,特色在一定階段內能夠滿足社會需求時,它是優勢,一旦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就會和優勢之間產生距離。如何消除中醫特色與優勢之間的差距,使特色永遠處于優勢地位?就要根據時代發展的需求和條件不斷發展中醫特色,使之充分滿足不斷提升的社會需要。
說中醫特色并非固定不變,還有另外一層含義,那就是中醫在發展中不可能限于原有的特色而不變,還會在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一些新的特色,而且可能會出現特色的新舊交替。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善于保持和發展已有的中醫特色,還要有準備去接納新事物,更要有勇氣放棄舊事物。當然,中醫的創新,一定是根于中醫血脈的,游離于中醫之外的創新,都不是屬于中醫的。 (皋永利 山東中醫藥大學)
, http://www.nyjnhbj.com